未竟之地 The Unfinished Realm

We Will be Back —— 泛亚从未终结,时间即将开始

不是不为,是不能也|江胡丐版维尼互换实验

中国人总爱怀念"江胡时代"。理由简单:他们不喜欢今天。但把人从画面里拿掉,只保留系统,这份怀旧马上塌掉。

一、把人互换,故事不变

把丐版维尼放到九十年代:外资刚进、美元还没堆满、财政口袋不鼓、技术手段不完备。想重锤社会?力不从心,成本高到不可持续。结果只能往"稳增长、少折腾"的轨道滑。

把江泽民放到今天:网信体制、平台规训、线下摄像头全在位,外部环境转向对抗,系统的风险偏好自然趋紧。谁坐这个位子,谁都会用上这套工具链。

结论:不是谁更开明,而是当时能做的事就只有那些。不是不为,是不能也。

二、"开明"的错觉怎么来的

错觉来自对比效应。你把今天的收紧与当年的半收紧一对比,"当年更好"的叙事就自动成立。可当年也在收紧,只是能力边界决定了收紧的粒度和频率。

再加一层:赎买链条还没断。订单、外汇、基建红利能把很多矛盾用钱糊住。钱够用的时候,统治看上去就"松";钱不够的时候,统治就"硬"。人设从头到尾只是滤镜。

三、系统的三件套(决定上限与下限)

现金流: 改开—入世—全球化带来的外部现金流,是二十年稳定性的底色。能发工资,能托底房地产,能续命地方财政,就能"买时间"。

信息/组织工具: 从部委到平台到小区网格,线上线下的管控基础设施越完备,单位控制成本越低,收紧就越能常态化。

国际环境的摩擦: 外部容错率下降,系统选择"预防性收紧"就是理性选择。不是某人"好恶"的胜利,而是风险模型的胜利。

四、真理部为什么"低智也够用"

你说他们"很 low",对。可低智够用了。

大众的信息预算只愿意买情节,而不是结构;只愿意看"他斗他",不愿意看"系统怎么跑"。于是,"派系剧""人设剧"就占据了全部注意力。

剩下的,只要持续产出简化叙事,并把日常配给维持在可忍受区间,社会就会自动进入"服从—抱怨—怀旧"的循环。成本极低,效果极稳。

五、胡锦涛的误读就是样板

"黄金时段禁播日本动画"的年代,很多人今天却把它包装成"开明时期"。为什么?因为后来更紧了,前一阶段就被洗成了"宽"。这不是历史事实的变化,而是参照系的移动。

任何年代,只要把参照系调成"今天更糟",上一任就会被抬成"体面"。这叫怀旧通胀。

六、媒体与民众的共同幻觉

媒体需要连续剧,民众需要情绪出口。双方在"谁更开明"的问题上达成了无意识的合谋:用个体性格解释结构结果。

但你真把江的策略照搬到今天、或把习的策略硬塞回九十年代,系统马上失稳。不是领导人"突然昏了头",是约束条件换了。

七、结语

把人互换、把工具箱和现金流不互换,最后的政策曲线会自动收敛到各自时代的可行解。

所以别再问"谁更开明"。答案一直没变:都不开明。只是当时做不到更不明。

而"两脚羊"的可笑之处不在"愚"——而在于参照系被喂养,还把这份被动当成了判断力。

殖民者与"殖人"的确是双向奔赴:一方提供简化叙事,一方贡献稳定顺从。人设剧终,系统继续演。

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