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亚主义的幽灵:中国人为何不敢直面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历史记忆与真实感受
泛亚主义的幽灵:中国人为何不敢直面东南亚与东北亚的历史记忆与真实感受
一、往日的幽灵:东南亚与东北亚的记忆
在东南亚,人们依然记得,是日本的出现打破了欧洲殖民的神话。无论是菲律宾、印尼、缅甸还是越南,白人政权曾经稳固统治数百年,但日本的进攻第一次证明:"白人可以被击败,黄种人并不低人一等"。
在东北亚,朝鲜半岛与满洲也有类似记忆:日本的统治时有残酷,但其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驱逐是真实的;在当地的建设也是真实的。满洲工业在战后被苏联掠夺,恰恰说明日本曾经在此留下建设痕迹。台湾的例子更加直白——不少台湾人至今会说,日本殖民时期是真心想把台湾建设好的。
这些记忆在当地历史叙述中从未消失。它们就像往日的幽灵,时隐时现,有时被当作羞耻,有时被当作骄傲,但始终提醒着:日本曾经是打破白人殖民秩序的先锋,证明"咱们黄种人并不比白人低人一等"。
二、中国的叛徒身份
与东南亚和东北亚不同,中国从未敢正视这段记忆。原因并不在于"大东亚共荣"的口号,而在于泛亚主义的核心命题:"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"。
如果这一命题成立,中国就必须面对自身的角色:它不是泛亚斗争的贡献者,而是破坏者;不是黄种人争取平权的支持者,而是主动的叛徒。
从孙中山接受苏联援助,到黄埔军校的苏联模式,中国现代国家的基因就是一场苏联间谍工程。所谓"中华民族"概念,并不是黄种人自我解放的产物,而是一种掩盖依附关系的叛徒话语,用来隐藏自身背叛黄种人的事实。
这种背叛并没有在建国时结束。日本战败后,泛亚主义的旗帜骤然坠落。如果亚洲真要寻找新的主体,本应由黄种人自己继续推动"亚洲人的亚洲"。但"中国"不可能承担这一角色,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苏联白人生产出来的间谍代理人。
战后,中国继续在苏联的指令与自己的权势欲望下,将共产主义向东南亚输出。印尼、马来亚、越南的革命与内战,本质上就是苏联与中国共同制造的暴力实验。中国在其中不仅提供资金、武器,更通过华人社群发展间谍网络,试图颠覆当地政权。印尼1965年的大屠杀,正是这种渗透行为最终引发的惨烈反噬。
因为一旦承认泛亚主义的正当性,就等于承认中国的合法性是叛徒合法性。
由此,中国的叛徒身份更为彻底:它并非单次的背叛,而是长达数十年的持续性投靠。
三、幽灵与恐惧
这正是中国人无法"理解"东南亚和东北亚对日本的暧昧态度的原因。一旦理解,就等于否定了自身存在的正义性。
中国的合法性表面上依赖"反帝"叙事,但那只是近几十年文人编造的幻象。泛亚主义却像一面幽灵般的镜子,揭露出真正敢于对抗白人的,不是中国,而是它口中所谓的"侵略者"日本。
于是,泛亚主义成为一种幽灵。它徘徊在亚洲各国的历史记忆中,却在中国的叙事里被彻底封锁。因为一旦它被召唤,就会揭开"中国"作为"黄种人叛徒"的身份。这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,一旦撕开,就意味着失血不止。
结语:湮灭低语
泛亚主义并没有消亡。它以幽灵的方式潜伏在亚洲的历史记忆与真实感受中,不断提醒人们:亚洲本可以有另一条道路。真正不敢直面的,是中国——因为中国的存在本身,就是泛亚的上一次失败,也是黄种人的上一次失败。
幽灵之所以可怕,不是因为它虚幻,而是因为它不断在亚洲人的耳边低语,它让那些背叛者不得不看到,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从未离去,那些逝去的终将还会回来。而当它归来时,背叛者的名字将无处遁形。
幽灵不是历史的残影,而是尚未结束的现在;它在亚洲每一次被压抑的记忆里发出湮灭的低语,等待再次被召唤。